• GeoWHY

    GeoWHY
  • TAGS

  • FRIENDS

  • WHEREAREU

相机入手

今天下午带C时,给一个小盆友解答完问题,霸占其电脑查了下我的相机到货没有。于是,很爽的事情发生了!本想直接冲出教室,但看到庞老师还在孜孜不倦地教诲小盆友,便压抑了下自己冲出门的欲望,又给两个小盆友解答了下问题……当然,最后还是给庞老师说了下,早退了。

奔袭到京东,刚好又碰到班长大人到那里提他新买的本,无巧不成书啊。

自己打开相机盒子的感觉很好,比在村里那种提心吊胆的感觉舒服很多。记得当年乌鲁木齐晨报还有篇介绍村子的文章,说是一进门就有热情的导购引导你购物。看到这句就把作者狠狠鄙视了一番,不知他到底是不了解中关村呢,还是在欺骗善良的边城人民……

相机入手,小试了下,整体感觉颇好,重量踏实,右边突出来的地方跟手型很配搭,单手握着很舒服。试拍几张照片,也都不错,就是变焦杆弹性比较差,拨动起来有些硬,手感不好,声音太响。

贴几张Canon A650,用同学Panasonic TZ1搞的,另外也暴露一下我有些年岁的小黑~

 

睡觉,天亮了出发去昆明!!!

去昆明的代价

这周五下午16:50就要踏上开往昆明的列车,现在想来这趟去昆明的代价还真不小。

第一, 这两天买相机弄得慌慌张张,今天估计就停在“等待打包”的状态了,运气好的话希望明天下午能够取上货,一般的话周五也许能去取货,运气烂的话……

第二,据比较可靠的消息说周五就会领回来学位服,情况乐观的话吃过午饭后可以抓紧去拍张照片,不乐观的话我的学士学位大概就存在于一张有着校长假签名的纸片上了(我觉得是假的签名)。至于毕业大合影,看起来七八成是没戏了。另外两成只能寄托在在小龙门的郑先生和老宋等若干老师身上,他们不回来照合影不好吧!不过我们之间的区别是,他们在小龙门,我在昆明,很无语的区别……读了那么多年,难道真得要把我的头ps到毕业照里?

第三,被一个问题纠结着,搞不明白,好像也没啥心情搞明白。

几篇写了一半的日志

以下全不完整……

edited on May 10, 2008 9:07 PM 

说到看《基因.女孩.伽莫夫》这书的由头还是颇为复杂的。首先是日月的ZY在他的生物信息课上推荐
了这本自己翻译的小书,而PeterLeaf同学又对这书名进行了像八股文破题那样深入的解析,让我觉得貌似是本颇有意思的小册子,借来一读,便一发不可
收拾。所谓一发不可收拾并不是我一口气把这书读完,而是我断断续续托拖延延地到今天上午才把它翻完,期间Watson同学的故事总是被我引来说明其实学术
研究本应该很有调调。

传言说在Watson同学盛传的《双螺旋》里,充斥着“打网球与追女孩”(引的,我没看过这书),而在“发现双螺旋之
后”(《基因.女孩.伽莫夫》的副标题)他继续着“追女孩”的主题,最后以赞美他妻子“三十年来,她依然美丽动人”结尾,期间就经常见他去某地开会,去某
人家聚会,跟某人去登山,总之,很少的篇幅在写实验室里的事情。即使开始讲述学术故事,也是从伽莫夫的某封来信开始。

edited on May 17, 2008 9:40 AM

人一个个离开,伟大的419只剩下我一个,面对空荡荡的屋子有种让人喘不过气的哀伤。最后我拖着自己的拉杆箱子,走出宿舍,拉上门,渐渐地远去,我能看到自己的背影……

因为上面是梦。看着背影的心酸把我弄醒,意识到毕业不再是遥遥无期的事情,而且已经开始。

毕业光盘、毕业衫、毕业旅行、毕业聚餐和毕业的离别……现在已经可以在所有的事情前都打上“毕业”两字,标榜我们是毕业生,牛逼闪闪地走在坑坑洼洼的校园里,嚣张放肆地在寝室里胡乱吼叫,

p.s. 那天就停在逗号 处了(May 26)

edited on May 21, 2008 12:40 AM

今天是全国哀悼日的开始,先向汶川大地震的罹难者表示哀悼,死者长已矣,生者还得继续自己的生活,比起死难者和死难者的家属我们的生活好了很多,所以大勇的话是对的,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本来昨天就想写篇日志,不过不知道为啥无论如何都无法上网,而昨天又受到太多刺激,以致只想到Google Docs,脑袋转不过来弯的时候确实没有任何办法……

这两天在卧佛山庄开ISDSB,第一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感慨颇多。不过本人愚钝,认识水平有限,这没办法……

这次开会可谓初识了所谓的学术界,一切都很新鲜。第一天,大概在给思杭兄短信时总结了当天发现的一个人在学术圈里的生存法则或者潜规则,听起来有些残酷,但
事实如此。首先,得比较牛;其次,得有个自己的学术圈子,这个圈子的水平与你的水平将直接挂钩;再次,也许需要一个有好圈子的老板,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当然,我个人仍然认为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之后就是自己的交际能力,至于第三条只能说别人是靠不住的。不过根据大黄师兄分析,大牛的学生都是大牛,学术繁殖还是很明显的(印象里结论如此),对此暂时不做评论。

今天颇深的一个感受是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一个年轻老师做完报告后,
某大牛直接站出来不赞成他一个方面的做法,突然感觉到以前只在书上看到的年轻人突破传统学术最终得到承认的那些事情原来离得那么近。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那
个年轻老师多么英勇,或者说大牛在压制年轻学者(事实也不是这样),只是感慨要想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想起《美丽心灵》里纳什坐在某个
大厅(貌似是个咖啡厅)里,在场的科学家们一个个走到他面前承认他,并把钢笔放到他的面前的情景,再一次唏嘘这个过程的艰难。

今天太晚了,回去再慢慢总结,不过日志集中到一篇发。
5-19-2008

开会归来,密密麻麻过于紧凑的报告弄得人有些疲惫。总体感觉:自己了解的东西实在太少,英语太烂;生物学具有庞大而错综复杂的知识与问题网络;生物学思考问题的方法与其他理科很不相同。


内与国外的研究差距也很大,不知道是因为经费问题、管理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国内大多数人都在做一些比较循规蹈矩的工作,并不是说这些工作没有创新,只是与
国外的许多工作比起来总是缺乏更大的新意。现在生物学研究的焦点更多的关注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组(-ome)的时髦性远远超过我的想象,高通量测序以及
芯片技术的大量使用正在逐渐改变过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